12月16日,美國政府宣布向台灣出售總額約18.3億美元的武器裝備。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并宣布将采取必要措施,包括對參與此次美對台售武的企業實施制裁。
中美兩國1979年正式建交後,美國對台軍售問題一直是困擾中美關系發展的痼疾。據統計,1982年以來,美國政府80多次通知國會對台軍售,相關裝備和服務價值400多億美元。美國每一次對台售武,都會導緻中美關系出現波折甚至“地震”。但是,美方為什麼執迷不悔呢?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長期以來,美國把台灣視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是可以遏制中國的一顆棋子,企圖通過售台武器使台灣與大陸長期保持分離狀态。此外,美國國會部分議員可以通過售台武器給所在選區的軍工企業拉些訂單,給自己掙幾張選票。參與軍售的美國企業可以從中牟取巨額利益。
乍一看,美國人的算盤打得似乎很精明。但實際上,美國對台軍售絕對是撿了芝麻,丢了西瓜。
美國對台軍售,損害的是自身的國際信譽。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構成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恪守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是雙方必須履行的義務。特别是在1982年兩國共同發表的“八·一七”公報中,美國鄭重承諾:“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将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逐步減少對台灣出售武器,并經過一段時間導緻最後的解決。”30多年過去了,美國不但沒有重信守諾,反而一再自食其言。美國作為自诩為“以典範發揮引領作用”的國家,請問信義何在?
美國對台軍售,損害的是美國企業的長遠商業利益。中國市場巨大,對全球任何一家企業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但是,對那些參與對台軍售的企業,中國人是不歡迎的。2010年參與對台軍售的公司就遭到了中國嚴厲制裁,一些企業已無法在中國開展業務。美國此次宣布對台售武後,外交部已明确指出,中方将對參與此次美方向台灣出售武器的企業實施制裁。
美國對台軍售,損害的是海峽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勢頭。過去7年多來,兩岸關系不斷取得進展。特别是今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舉行了曆史性會晤。台海局勢保持穩定,不僅是兩岸主流民意,更是國際社會普遍期待,也符合美國利益。在台灣島内即将舉行地方領導人選舉的背景下,美國宣布對台售武,隻會發出錯誤信号,刺激“台獨”分裂勢力采取新的冒險行徑,幹擾甚至破壞兩岸關系和平穩定大局。台灣的安全歸根到底要靠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而不是靠所謂兩岸軍力平衡,更不可能建立在購買外國武器的基礎上。陳水扁當局執政8年期間給兩岸關系、給中美關系造成的損害就是前車之鑒,有關教訓值得美方認真汲取。
美國對台軍售,損害的是中美關系。台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涉及中國核心利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低估中國政府捍衛國家和領土完整、反對外來幹涉的堅定意志。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美應該合作的事情很多,美國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地區問題上也需要中國的配合和支持。但美方不能幻想中國在自身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下還能繼續同美方開展正常合作,這一點中國人民也絕不會答應。
美國對台軍售,對台灣來說也是一筆糊塗賬。一直以來,向美軍購就被許多台灣島内民衆稱為“凱子軍購”,意指美國把台灣當作“人傻錢多的冤大頭”。美國向台灣出售的軍火價格不僅遠高于國際價格的軍火,其中還不乏老舊退役的過時武器。比如“佩裡級”導彈護衛艦是30年前的東西,已經退役,美國曾無償贈送給土耳其、泰國,此次卻以1.9億美元的高價出售給台灣。台灣本可以将軍購的資金用于促進經濟、改善民生,而不是讓島内民衆繼續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美國從對台售武中的得都遠遠小于失。當前無論國際形勢還是中美關系,無論兩岸關系還是台島内局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美方應與時俱進,重新評估對台政策。實事求是講,台灣問題對美的戰略價值已今非昔比,不再是戰略資産而是戰略包袱。美方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增進中美戰略互信與合作的重要位置上加以認真對待,與中方探讨從根本上解決美對台軍售問題的有效途徑,而不是抱着老皇曆不放,繼續堅持錯誤的政策。(國際時事評論員 李易初)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5/1218/c1002-2794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