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應把握三個道理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 吳心伯)
一年一度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5月初即将登場,像往年一樣,屆時會有許多具體的問題要談,有不少就事論事的道理要講。但作為中美之間最高級别的對話機制,更應該關注大問題,闡明大道理。奧巴馬今年初在胡錦濤主席訪美時說,在一些人懷疑中美合作的好處時,這次訪問證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我們在彼此的成功中有着巨大的利益。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所蘊含的政策意義極為深刻。這對我們設計己方政策、理解對方政策意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筆者認為,處理當下中美關系。雙方必須把握三個簡單而重要的道理。
一是美國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國。2008-2009年金融危機暴露了美國經濟的結構性弊端及其背後的脆弱性。中美兩國在應對這場危機中的有效合作有兩點啟示:一是由于中美經濟相互依存,中國不能承受美國經濟崩盤的沖擊:二是經濟實力上升的中國對美國經濟健康發展十分重要。美國經濟不能垮,既是美方的重大利益所在,也是中方的重大利益所在:美國經濟要健康發展,中國的作用将越來越重要。這不僅揭示了兩國經濟關系的非零和特征,也為奧巴馬政府處理對華經貿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啟示。例如,在美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借助于中國因素的情況下,美國是否應該繼續堅持對華高技術出口控制?該不該屢屢以國家安全之名擋住中國在美投資?如何應對美國國内的保護主義對中美經貿往來的壓力?
二是中國社會不能亂。今年年初北非的“茉莉花革命”給中國帶來了不大不小的沖擊。中國處在經濟迅速發展、社會急劇轉型、各種矛盾多發的關鍵期,能否避免大的社會動蕩,國人世人關注。國内絕大多數人的共識是,中國的問題雖然不少,但隻能在穩定和發展的條件下積極謀求解決。國外不戴有色眼鏡的觀察家也認為,中國若亂,世界經濟将遭受巨大打擊,這對整個世界都不是好消息。
4月初筆者訪美,聽到一些美方人士的抱怨。他們主張美國要提高對華人權問題的關注,等等。然而筆者認為,對個案的關注不能無視一個總前提:中國不能陷入亂局。從中國自身看,社會動蕩将使中國失去近代以來最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最寶貴的發展勢頭;從外部看,一個陷入亂局的中國将使世界經濟最重要的發動機之一停轉。美國人或許難以理解中國自身的發展和穩定需求,但從美國自身利益的角度,他們應該明白中國這台世界經濟發動機停轉的代價。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政府出手拯救房利美和房地美等大企業,理由是它們“太大以緻不能垮掉”,而從美國和世界經濟的角度看,現在中國這一經濟體也是分量太大以緻不能陷入亂局。明白這個道理,觀察中國對一些個案的處理就不會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中美關于人權問題的對話才會有現實性。
三是中美在亞太地區不能鬥。去年奧巴馬政府高調推進“重返亞洲”外交戰略,在從南海争端、朝韓沖突到中日釣魚島争端等地區熱點問題上都站到了中國的對立面,這種情況引起了一種疑慮,即美國正在積極部署,以多種手段制衡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中美兩國若在亞太地區明争暗鬥,地區秩序的兩極化将不可避免。然而,中美争鬥亞太,其結果将是災難性的。首先,對中美而言,亞太地區都很重要,并在本地區的影響力重大,雙方都有能力阻撓對方實現其在本地區的重要利益目标。兩強相鬥,很可能是兩敗俱傷。其次,中美相鬥将迫使本地區的其他國家選邊站。對這些國家來說,最理想的局面是經濟上沾中國的光,安全上上美國的保險,如果二者要選其一,将是極為痛苦的。明白這個道理,就應摒棄勢力範圍、均勢之類的冷戰思維,對一些地區争端不是火上澆油、火中取栗,而是勸和促談、息事甯人,就應加強兩國在地區事務中的磋商,尊重對方的重要利益關切。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 吳心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