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内股市深度下行,外彙儲備面臨“縮水”,人民币升值壓力加大,國外熱錢“虎視眈眈”……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尚未完全散去,以“标普”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為标志,美歐債務危機又持續“發酵”,引發廣泛擔憂。
“兩次危機”有何異同?歐美債務危機加深,中國如何應對?
不是“翻版”是“延續”
受美歐債務危機影響,最近全球資本市場可謂風聲鶴唳。統計顯示,自7月26日至8月9日的兩周之内,全球股市蒸發約7.8萬億美元,超過整個日本GDP的1.4倍。眼下,距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尚不到三年時間。2008年9月,随着雷曼兄弟的倒閉,由金融衍生産品引發的美國次貸危機,迅速升級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兩次危機”有何關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美歐債務危機是2008年以來次貸危機的延續。“正是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才使歐美國家大規模擴張債務,埋下隐患。”巴曙松說,2008年可說是“恐慌性危機”,因為市場對危機持續的時間和沖擊力都缺乏了解。當前的債務危機是“風險性危機”,市場對歐美債務上升是有預期的。“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亞等都曾失去過AAA主權信用評級,但後來基本恢複過來。”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刊文指出,“降級對于其他發達經濟體來說并不是災難性的”。
正因如此,與國際金融危機發生時股市持續深跌不同,受一些公司利好消息推動,近期股市反彈已抹平“标普”評級事件以來下跌幅度。此外,歐洲央行宣布斥資共計220億歐元收購歐盟一些成員國的政府債,也令投資者對歐洲債務情況的擔憂有所舒緩。
與2008年相比,目前市場環境已發生積極變化。宏觀方面,歐美地區流動性相對寬松。微觀方面,金融機構的資産負債表已得到平穩修複,經營狀況逐漸轉好。
上海交大金融學者潘英麗認為,2008年金融“海嘯”襲來時,西方主要國家經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負增長”。中國經濟雖仍保持明顯增長,但增幅也急轉直下,特别是外貿出口增速大幅回落,股市跌跌不休。
而此次歐美債務危機中,歐美一些國家尚未表現出明顯衰退狀況。“市場廣泛質疑的是未來美國經濟增長的前景。”潘麗英等人說。相對而言,中國經濟基本面健康,“經濟轉型”穩步推進,增長動力仍然充足。
不必“恐慌”有“隐憂”
面對此次美歐債務危機來襲,中國資本市場經過“短暫恐慌”之後,滬深股市迅速“恢複理性”,正走出超跌反彈走勢。
“外部影響隻是暫時的,股市走勢最終取決于中國經濟自身狀況。”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等人如是說。
出口方面,7月份我國外貿出口規模達創紀錄的1751.3億美元,單月出口增速在經曆四個月的連續下滑後回升至20.4%。
經濟增速方面,去年三季度以來,四個季度各季增速維持在9.5%至9.8%之間,有逐季回落态勢,但仍保持在正常區間。中國經濟“放慢腳步”,更多是“主動調控”的結果。
“不要對這次歐美債務危機過于恐慌。”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說,在中國經濟的挑戰中,“内部問題是主要的,外部影響是次要的。”
不過,在全球金融依存度增大的今天,此次歐美債務危機必将給世界經濟複蘇增加更多不确定性。西方一些經濟學家估測,美歐經濟衰退的可能性達到30%以上。
綜合分析,對中國來說,有幾大趨勢性、苗頭性問題需高度關注。
“輸入性通脹”隐憂增加。美聯儲已宣布“保持超低利率水平至少至2013年中期”,市場還擔心美國将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歐洲央行也宣布注資購買歐元區國家發行的債券,變相實施寬松政策。中國“輸入性通脹”壓力明顯加大。
外貿出口形勢嚴峻。7月份我國外貿雖有回升,但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認為,随着歐美債務危機蔓延,西方國家持續高失業率、高通脹、内需不振,都會對中國的出口帶來一定負面影響。
地方債務“威脅”進一步凸顯。中國政府債務占GDP比重遠遠低于美國、希臘等國水平,但這不代表沒有隐憂。截至2010年底,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超過10萬億元。這雖是“内債”,但如處置不力,同樣将威脅國内金融體系的安全。
巨額外彙儲備面臨“縮水”之憂。作為美國最大債權國,中國持有的超過1.16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以及其他上萬億美元資産,将會因歐美國家主權債務評級下調而遭受縮水損失,且短時間内難以完全“避險”。
不會“轉向”要“穩健”
為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國實施巨額信貸量化寬松政策,迅速帶動經濟複蘇,實現經濟“V型”反轉,為全球經濟走出困境作出突出貢獻。
“目前應對美歐債務危機,再運用信貸投放刺激經濟增長已空間有限。”巴曙松說,這不僅因為地方政府的債務已經較高,還因為通脹壓力已經較大。7月份我國CPI增幅攀高至6.5%。
而且,當美歐債務危機陰雲密布之時,中國經濟正在加緊“轉型”。
根據31省區市2011年經濟“半年報”,九成省區市增速同比回落。
面對地方經濟有所“回落”态勢,中央政府表現出的是“淡定”。8月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系”。國家發改委8月15日表示,将采取十項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民企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等。
“這被解讀為政府主動調結構、轉方式的結果。”王小廣等專家表示,可以利用美歐債務危機的“倒逼效應”,加快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制造業升級,“即使速度略有降低,也是可以忍受的”。
即使世界經濟出現了“二次衰退”,中國政府可能還會推出一些經濟刺激措施,但調控會在“适時”和“适度”上做文章,進行貨币政策和财稅政策的“微調”,而不是“轉向”。
“如果歐美國家繼續保持信貸寬松政策,國内更應以穩健政策應對。”魯政委說,從曆史經驗看,盲目追逐國外維持寬松政策,可能出現巨大的資産泡沫,對國内經濟轉型極為不利。
應對歐美債務危機,還要防止加深“美元依賴症”。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宋國友教授認為,外彙儲備多元化雖然艱難,但必須加快探索。除了新興市場國家的資産,還可以購買原油、礦産等戰略儲備資源,甚至可以給友好國家發放貸款,其戰略和實際利益要超出美債的微薄收益。(新華網 2011-08-18 葉鋒 姚玉潔 陳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