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光臨,湖南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網!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形勢與政策 >> 教研會工作 >> 正文
今天是:     

深化實踐教學 強化“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效果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2-07-14

2010年“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研究會年會經驗交流材料

深化實踐教學 強化“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效果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2010年11月27日)

實踐教學是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的一種教學模式,是理論教學的延伸、擴展和深入,是高校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有别于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且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通過“形勢與政策”課的實踐教學,可以引導大學生認清形勢,把握發展趨勢,正确理解政策,樹立馬克思主義“形勢觀”、“政策觀”,從而使大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加深對黨的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堅定黨的領導,增強曆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因此,在課堂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深化實踐教學,是強化“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

一、正确處理好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特殊的實效性決定了課堂教學必須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而且要以課堂教學為主軸,實踐教學為兩翼來設計教學。這是因為“形勢與政策”課的特點是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把社會、課堂與受教育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社會的大課堂使大學生投身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向群衆學習,這也是培養和鍛煉大學生才幹的主渠道。有助于廣大青年學生通過社會實踐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國情和民情,是大學生開闊眼界,提高動手能力,增強社會服務意識的重要平台。

(一)理論教學是實踐教學的基礎

理論教學是“形勢與政策”課的中心,是進行系統理論教育的關鍵環節。開展好課堂教學無論是對于實踐教學的開展還是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2006年前,我們的理論教學主要采用的是講座形式,一個老師在報告廳對着幾百人做講座,其他兩三千學生在教室裡面看電視轉播。師生既無眼神之間的交流更無言語上的交流,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課堂教學流于形式,當然也不具備實踐教學的前提。

2007年,我們成立了“形勢與政策”課教研室,強化了“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管理和改革。一是改革了授課形式。為了切實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多次向學校提出申請,改革過去講座的形式,開設180人左右的教學班級進行課堂教學。二是在建立了集體備課制度。每學期參加完省裡的培訓後,教研室會組織參加培訓的老師牽頭召開全體老師會議,根據教育部的要點、培訓内容和國際國内的焦點事件,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确定理論教學的專題。然後同一個專題的老師共同讨論,制定專題的講授提綱、制作專題課件和搜集相關的教學資料。三是建立了内部培訓制度。各專題小組備課結束後,在上崗教學前,教研室組織全體會議,由課件制作的負責人分别講解講授要點和背景知識的介紹。四是建立了巡課制度。為了保障“形勢與政策”課的進行,教研室建立巡課制度。一方面“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生很泛、上課時間一般在非常規教學時間,因此到課率不高,任課教師考勤相當困難,因此,教研室由教研室主任、教務秘書和學生組織共同對各班查點人數;第二方面,教研室由教研室主任、教務秘書在上課期間抽查各個老師的上課情況。

課堂教學的進行,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提高了“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效果,更提高了課程的地位。通過課堂教學,引發不少學生對“形勢與政策”的興趣,為開展實踐教學既積累了理論基礎也提供了動力。

(二)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拓展

實踐教學的進行必須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依托,是對課堂教學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課堂教學的課時有限,專題内容難以深入開展的,我們通過實踐教學進行補充。2009年上半年,我們根據全國經濟形勢的課題教學,組織了學生在湘潭開展黨政機關實習,調查研究國家的整體發展形勢。2010年暑期,我們組織了“大學生關愛農民工留守子女服務團”、“大學生落實科學發展觀社區服務團”在婁底的雙江鄉、社區開展了相關社會實踐活動。國際國内的形勢政策瞬息萬變,形勢與政策課由于自身的變動性、時效性特點,緻使它的教學内容始終處于變化之中,課堂教學不能難以完全匹配,我們也通過實踐教學進行彌補。根據今年的實際情況,我們先後組織學生在校園内開展了“低碳生活——我們在行動”、“釣魚島事件探真”、“嫦娥二号,我們的藍色夢想”等主題活動。

二、建立完備的實踐教學體系

雖然《形勢與政策》隸屬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範疇,但從教學時數上,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主,因而學校在精力上、時間上、經費投入及政策支持上更多的傾向這四門課程。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聯合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确保“形勢與政策”課每學期16個課時,但現實中很多高校擠壓形勢與政策課時,實際教學課時減少,難以保證教學的需要。強化“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效果要從拓展教學時間、空間着手,抓好實踐教學是重要的途徑。近年來,我們以實踐教學為突破口,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深化教學研究,厘清實踐教學思路

2006年底,我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以來,以教學效果為核心,深化了教學研究。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尤其強調了在實踐教學方面做出特色。2008年《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2009年“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組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教學團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在強調了實踐教學的基礎上取得的,因此也堅定了我們開展實踐教學的研究和實踐。2008年,我們立項了湖南省教改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遞進交叉實踐教學模式研究”,2009年,立項了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化研究”,2010年,立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制度化研究”。經過較系統的思考,2009年開始,我們繼續與團委、學工聯合開展實踐教學的模式外,又開始探索獨立開展實踐教學。尤其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所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焦點問題、切身利益問題不回避、不隐瞞,而是有針對性地進行宣講、分析,答疑解惑,既解決了與其他課程内容交叉重複的問題,又進一步補充、豐富了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我們結合國情進行的“形勢與政策課”的實踐教學,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二)建立學生理論團體,構建實踐教學平台

一直來,我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都面臨着兩個方面的困難。一是缺乏穩定的學生隊伍。2009年,我們在湘潭開展社會實踐時,學生是各專業各年級招聘,人員結構比較雜。因此,學生管理難度大,社會實踐的持續性難以保證。二是缺乏足夠的師資力量。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隊伍大多承擔較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人員數量也不多,真正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非常有限。應對這兩個方面的困難,需要有效補充實踐教學的力量。因此,2010年4月,我們請示學校主要領導,在全校各個專業各個年級400多報名學生中擇優錄取了近100名大學生成立了大學生時事與政治研究會。該研究會的成立,有力的促進了我們實踐教學,形成了點面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

1、以大學生時事與政治研究會的學生為實踐重點我們把研究會的學生當作我們培養的學生對象,力圖培養一批政治敏感,社會責任感、曆史使命感強的優秀人才。我們利用星期五晚上,對學生開展系列教育。主要有國情教育、社交禮儀培訓、應用文體寫作、調查報告的撰寫和國學講座。暑假期間,我們以研究會成員為主結合國情深入農村和社區開展社會實踐。2010年,根據團中央《關于開展關注留守農民工子女志願行動的通知》,我們組織了“大學生關愛農民工留守子女服務團”,在婁底市婁星區最偏遠的鄉鎮雙江鄉開展關愛農民留守子女的服務活動。由于精心組織,效果突出,“大學生關愛農民工留守子女服務團”被評為湖南省社會實踐優秀團隊,并且由團省委申報國家重點團隊;同時,雙江教育部門、學生、家長高度評價了此次活動,并來函請求把活動繼續開展下去。

2、以大學生時事與政治研究會為核心輻射全校。一是我們組織研究會對國際國内熱點、焦點事件開展宣傳活動。今年,研究會在校園内開展了“低碳生活——我們在行動”、“釣魚島事件探真”、“嫦娥二号,我們的藍色夢想”等主題活動,引起了全校其他學生的普遍關注,帶動了全校學生對形勢的關注。二是開展時政沙龍等讨論活動。研究會每兩周利用星期五晚上在教學樓的固定教室開展面向全校的時事讨論的活動,比如“中國和平崛起過程的中的海疆安全”、“彙率角逐——沒有硝煙的戰争”。通過時政沙龍活動,提高了同學們對形勢的分析能力。三是政治宣講。我們還組織研究會利用周三晚上的各班主題班會,到各個班去宣講國家新的政策,比如對十七屆五中全會的政策宣講。一系列的校園實踐活動充實了教學内容,豐富了教學手段,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彌補了授課時間與深度的不足,切實提高了“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效果。

(三)促進學生研究性學習,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由于實踐教學缺乏明晰的評價機制,為防止實踐教學走過場,挖掘實踐教學的深度,使學生通過實踐,切實實現個人價值,必須是實踐教學要高度重視的。為了進一步加深實踐教學的内涵,我們強調實踐教學的“三結合”,即把實踐過程中的調查研究和學校的挑戰杯、德育實踐項目以及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項目結合起來。2009年,我們指導的挑戰杯項目《世博經濟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研究》,獲全國專項競賽二等獎。2010年,我們指導“大學生時事與政治研究會”成員李盼強、王安同學分别立項了2個(全校4個)省級德育實踐項目:“陽光行動——關注偏遠鄉村教育”、“婁底市中小學國學教育調查與思考”,還指導王安同學立項1個省級“研究性學習”項目(全校3個):“國學教育對提高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的研究”,立項2個挑戰杯重點項目(全校4個)。把學生社會實踐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從而着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從實踐中看到了效益,增強了實踐教學的吸引力。

三、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對于“形勢與政策”課實踐教學,我們還處在初始階段,盡管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師資保障有限

“形勢與政策”課實踐教學的開展,效果是明顯的,也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但是實踐教學的開展,對指導教師的專業、個人經驗、領導能力、時間精力有較高的要求,合适的指導老師人選比較有限。同時,缺乏對實踐教學考評機制,指導教師的勞動量難以準确考量,更多的依靠指導教師個人奉獻,因此,有效調動指導教師的積極性也比較困難。

(二)經費保障有困難

今年,我們組織大學生時事與政治研究會通過系列活動,與社會單位聯系,共獲得資助7400餘元,有力的補充了我們的實踐經費。但暑期我們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生方面就花費了20000餘元;另外,大學生時事與政治研究會的日常運轉,開展時政宣傳、時政沙龍耗費近8000元。對于經費本身并不寬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來說,這些都是不小的經濟負擔。

(三)學生積極性的保持有難度

開展“形勢與政策”課的實踐教學,與學生的學分無關,研究會學生的工作也難以與學生的評優、入黨挂鈎,因此學生中積極性比較高的主要集中在低年級,實踐教學的開展更多的依賴學生的興趣,而不是一種制度保障,有效持久的保持學生的積極性仍然存在較大的難度。

四、實踐教學的發展方向

(一)人才培養的創新化。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而創新型人才是人才中的精英。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其育人、導向的重要功能,直接參與創新人才培養工作。今後,我們要切實把實踐教學的“三結合”與頂崗實習結合起來。即把學生的社會實踐與大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項目、德育實踐項目、挑戰杯等學術創新活動結合起來,培養學生主動獲取和應用知識信息的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在黨政機關頂崗實習,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與人交往與合作的精神。

(二)突出實踐基地的多功能化。今後,實踐教學要建設學生組織的平台,着力抓好“大學生時事與政治研究會”和“大學生國學研究協會”的建設。通過學生組織的建設,使實踐教學實現常态化、持續化,充分發揮學生社會實踐的自主性。通過幾年的建設,力求把其中一個學生組織打造成為省内具有相當影響的學生理論社團。在校外,要聯系社會,建立起一系列的實踐教學基地。在完善校内與校外實踐平台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實踐基地的管理。建立起使學生理論團體的成員有序參加社會實踐,提升實踐基地的功能,逐步使實踐基地成為集實習、科研、調查、辦學、科技成果轉讓為一體的多功能并舉的科技園。

(三)實踐教學運行的科學化。制度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開展提供保障,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均衡、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制度化,無疑是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主體工程。今年我們立項了教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制度化研究》,準備開展相關的制度研究。通過幾年的努力,我們要加強内部管理的基礎上,使實踐教學規範化、科學化。通過實踐教學的開展,架設校園通往社會的橋梁,有效整合校園與社會的資源,形成科學培養人才的基地。

上一條:深化教學改革,開創“形勢與政策”課建設新局面
下一條:湖南省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研究會2012年會通知

 
湖南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網 版權所有 中國 湖南 電話:0734-8281070 郵編:421001 郵箱:908021795@qq.com
舉辦單位:湖南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研究會 承辦單位:2003网站太阳集团形勢與政策教學與研究中心
項目支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9JDSZK042) 湖南省社科基金高校思政教育研究項目(09B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