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天空好揚帆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紀實
新華社記者:張宿堂、李斌、車玉明、楊維漢、熊争豔、王宇、餘曉潔
文章來源:新華網北京11月5日電
曆史的潮流,總是浩浩蕩蕩,勇往直前;
時代的腳步,總是永不停歇,無可阻擋。
黨的十六大以來,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面對複雜的國内外形勢,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銳意進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展現出勃勃生機。
這是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懈奮鬥的10年;
這是直面挑戰,攻堅克難,奮力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10年;
這是萬衆一心,奮發圖強,中國社會發生新的深刻曆史性變化的10年。
十載砥砺前行,十載春華秋實。東方地平線上,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
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10年來,一個主題貫穿始終:找準曆史方位,抓住戰略機遇,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10年前,這是一張全新的考卷——
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用30多年走完西方國家一兩百年才走完的曆程。進入新世紀,當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之時,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又待破解:
如何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的問題?
如何避免傳統現代化路徑所帶來的差距拉大、矛盾積聚、環境污染、資源趨緊等彎路?
……
一句話,如何從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
10年後,這是一張優異的答卷——
改革向深水區挺進,變革步伐日益加快;
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和自然、國内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兼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文明建設同步發展。
……
10年間,中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征程上揚帆遠航,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治軍、内政外交國防,各項工作持續取得新進展,國力、财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
10年發展,10年跨越。
是什麼引領中國航船方向,穿越濃雲迷霧,跨過激流險灘?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就是新世紀新階段的指路明燈。
湖南株洲,幾年前,這裡煙囪林立,氣味刺鼻,五顔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湘江……
今天,這些都不見了。曾經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變得綠油油、水靈靈,完成了從全國十大污染城市向國家衛生城市的蝶變。
變革時代産生創新的思想,思想的創新推動時代變革。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使中國共産黨人深刻感受到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從2003年4月抗擊非典關鍵時刻在廣東提出“堅持全面的發展觀”,到4個月後在江西調研時提出“牢固樹立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半年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要求全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面對新世紀新階段的這張考卷,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智慧,創造性地以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用科學發展指導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明确新形勢下中國的發展路徑、發展方向。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10年裡,從中央全會到地方考察,從把握經濟形勢到部署各項工作,在不同場合下,在不同活動中,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反複強調,要把科學發展貫穿于治國理政全過程——
胡錦濤指出,全黨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内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着力轉變不适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着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
吳邦國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提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
溫家寶要求,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指明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指導方針,必須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認真加以貫徹落實。
賈慶林要求,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持較快發展的同時,注重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堅持以人為本,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力;妥善處理各方面利益關系,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李長春要求,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供強大的思想文化保證。
習近平要求,要使廣大黨員幹部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形成科學發展共識,更加自覺地以科學發展觀審視過去、總結經驗得失,以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轉變思想觀念,以科學發展觀分析現實、查找突出問題,以科學發展觀規劃未來、完善體制機制。
李克強要求,推動科學發展,關鍵靠改革開放。要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動力源泉和制度保障。推動科學發展,目的是為了全面改善人民生活。順應人民群衆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賀國強要求,要更加自覺地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徹落實到紀律檢查工作各個方面,更加自覺地把紀律檢查工作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去謀劃和部署,不斷探索和拓寬服務科學發展的有效途徑,促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
周永康要求,必須為科學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務,必須從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入手實現社會的可持續和諧穩定,必須用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必須在執法工作中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政績考核體系。
從堅持以人為本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到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從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一個個重大決策,是科學發展觀理論力量的具體體現,是科學發展觀走向深入的曆史足迹。
實踐永無止境,認識不斷深化。随着時間的推移,“發展”,這一耳熟能詳的詞彙,其内涵發生着深刻變化——
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重視“總量”到強調“人均”……表述方式變化的背後,是發展方式轉變的堅定意志,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铿锵步伐。
變革帶來發展,決策催生繁榮。
10年間,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各項事業蒸蒸日上:
——經濟年均增長10.7%,大大高于世界經濟同期的3.9%;
——經濟總量占世界份額由4.4%提高到10%左右,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從1135美元增加到5432美元,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糧食生産“九連增”,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績斐然;
——國家創新體系加快構建,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事業欣欣向榮;
——内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節能降耗取得明顯成效……
一場深刻的變革在神州大地上不斷推進。
10年間,經濟社會發展和身邊變化,人們可知可感:
——10月16日,合肥至蚌埠高鐵開通,由此,合肥至北京最短運行時間縮至3小時50分鐘,比以往減少5小時42分鐘。京津、武廣、京滬……從無到有,不斷延伸的高鐵線不僅壓縮了時空,方便了群衆,更為沿線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創造了新的巨大可能;
——經濟結構和發展質量進一步優化:第一産業增加值占國内生産總值的比重從2002年的13.7%下降到2011年的10.1%,第二、三産業占比均有所上升;
——更多的産業在規模上躍居世界第一,“中國制造”遍及全球,“中國創造”熠熠生輝;從産品出口到企業并購、對外投資,一批批企業走出國門,成為響當當的品牌;
——人民生活水平水漲船高:從城市到鄉村,汽車進入更多的普通家庭,人均住房面積不斷提高,冰箱、電腦等耐用消費品擁有率成倍增加;
——越來越多的城鄉面貌悄然改變:大江南北、長城内外,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片片社區、一個個村寨更加美麗,城鎮化率從不到40%上升到50%以上……
統籌發展,全面推進——10年來,政治、文化、社會、生态文明和經濟5個“輪子”一起轉,社會主義中國不斷獲得新的發展動力。
農民工人大代表亮相政治舞台、網上公示法律法規廣泛征求意見、持續推進“三公”經費公開……10年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穩步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加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日益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更加成熟,基層民主制度更加鞏固。
場館免費開放、農家書屋遍布鄉村、出版集團紛紛上市……10年間,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文化産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軟實力進一步增強。
從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到擴大公共服務,從完善社會管理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10年間,我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民生優先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
從植樹造林到防治荒漠化,從提倡循環經濟到厲行資源節約……10年間,生态文明的理念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生态建設的成績單同樣引人關注。
國防的鞏固,是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10年來,一系列富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強軍治軍方略,推進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内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10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和澳門譜寫出新篇章,兩岸關系展現出和平發展的良好态勢。
這是曆史性的進步,這是曆史性的跨越——
以時間來丈量,10年隻是滄海一粟;
以事件來刻錄,10年則可能成為永恒。
從三峽工程竣工到青藏鐵路通車,10年裡,幾代國人的願望得以實現;
從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到上海世博會,10年裡,華夏兒女實現了百年夢想;
從“神舟”飛天到“蛟龍”探海,10年裡,中華民族千年夢圓。
“中國為什麼能?”一個巨大的問号,引發人們不斷探究、不斷思考。
有人說,這是30多年改革開放積累的雄厚物質力量使然;
有人說,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力量的集中迸發;
有人說,這是一個民族自強不息、一個政黨與時俱進的曆史必然……
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不斷提升——10年來,一種力量始終在凝聚:中國共産黨人從容應對難事、急事,成功舉辦大事、要事,經受住一次次考驗和挑戰
初冬的陽光裡,位于四川德陽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藍白相間的新廠房巍然伫立。
汶川地震前,企業連續多年摘取全球發電設備産量第一的桂冠,地震後又連續4年位居榜首。
4年前的那場特大地震,幾乎将這裡夷為平地。
“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克服;再大的考驗,都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十八大代表、東方電氣總經理斯澤夫感慨萬分。
曆史,總是以最嚴峻的方式,考驗一個民族自強拼搏的能力,考驗一個執政黨處理複雜問題的水平。
從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到特大地震、特大泥石流等嚴重自然災害,到“3·14”、“7·5”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從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到上海世博會,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科學決策,沉着應對,團結帶領全國人民衆志成城,迎難而上,成功舉辦大事、要事,從容應對急事、難事,經受住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驗,不斷提升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
……
需求疲弱、增速驟降、失業上升、稅收下滑……幾年前,當國際金融危機海嘯般席卷全球時,暗礁與漩渦,橫亘在中國經濟這艘巨輪面前。
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經濟大國開始了艱難的應戰——
這是一串遍及大江南北的足迹:從東北重鎮到邊疆省區,從江浙沿海到廣東改革開放前沿,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紛紛奔赴各地調研,及時把脈經濟運行情況;
這是一組讓人印象深刻的數字:僅2009年上半年國務院就召開常務會議33次,研究讨論74項議題,其中,31次會議、51項議題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直接相關;
這是一系列讓市場為之振奮的舉措:發放家電下鄉補貼,全面實行增值稅轉型改革,四萬億投資計劃、十大産業振興和調整規劃接連出台;
這是一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績單:随着黨中央、國務院迅速出台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一攬子計劃,至2009年底,中國經濟成功實現V形反轉,率先回升向好。
立足當前又着眼長遠,在初步擺脫經濟危機沖擊後,共和國決策者們的目光看得更遠。
“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正确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系”……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日子裡,中央政治局共召開30多次會議,其中有8次研究經濟工作,對如何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實現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作出戰略部署。
……
有一種力量可以凝聚人心,衆志成城——
10年來,每一個危急時刻,中央領導同志都在第一時間出現在災區人民群衆中,凝心聚力,提振士氣,及時采取措施應對災情。
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細節:“在這一困難時刻,我需要盡快趕回國内……”玉樹強烈地震發生後,心系災區的胡錦濤總書記果斷壓縮出訪行程,從巴西提前回國,經過近25個小時長途飛行回到北京後,又趕赴雪域高原,與人民同呼吸共患難。
從非典疫情到大範圍洪澇災害,從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到汶川特大地震……
災情就是命令!第一時間發布動員令,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第一時間調集救援力量,第一時間發布信息……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譜寫出一曲曲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有一種情懷可以溫暖人心,砥砺鬥志——
10年來,每一次生死關頭,每一次救援行動,中國共産黨人都始終秉持生命至上原則,不放棄、不抛棄。
救人,救人,還是救人。無論是非典疫情、汶川地震還是泥石流災害,在災難來臨的第一時間,黨中央處變不驚、沉着應對,始終把救人放在首要位置。
和死神賽跑,和生命競速。汶川震後10天内,83988名同胞從廢墟中獲救,360多萬傷病員得到及時救治。兩周時間裡,10048位重傷員安然轉送至全國20個省區市的375家醫院。
每個數字的背後,都是對生命的尊重;每次救援的背後,都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弘揚。
有一種進步可以鼓舞人心,奮發前行——
10年裡,我國通過了突發事件應對法,修訂了抗震減災法等和危機應對相關的法律不下10部。
10年裡,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涉及公共安全、安全生産等領域的25件專項預案、80件部門預案出台生效,國家危機應對機制進一步完善。
10年裡,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官員到普通民衆,防災減災意識得到較大提高。
……
偉大的民族,總能在考驗中鍛造不屈的精神;先進的政黨,總能在挑戰中凝聚強大的力量。
這是經受大事、要事磨砺,民族精神不斷升華的10年。
從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到上海世博會,從“嫦娥”攬月、太空漫步到超級計算機、基因測序等前沿科技實現重大突破,從南水北調到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捷報頻傳,中華民族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傳奇,讓世界驚歎。
從載人航天精神到抗震救災精神,再到奧運精神,10年來,在一次次考驗中,民族精神在升華,自信心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更加具有凝聚力。“加油,汶川”“加油,中國”的呐喊聲至今仍然響徹雲霄……
10年裡,面對境外敵對勢力的幹擾破壞,黨中央、國務院從容應對,依法處置了拉薩和烏魯木齊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迅速控制事态發展,保衛了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并制定了一系列推動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政策舉措,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呈現出科學發展、後發趕超的喜人景象。
以史為鑒,昭示未來。10年來,從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到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再到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0周年,人們深刻總結偉大曆程和寶貴經驗,更加堅定了改革開放的信念,堅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