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光臨,湖南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網!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形勢與政策 >> 和平外交 >> 正文
今天是:     

習近平總書記全方位外交方略解讀:主動謀劃 努力進取

作者:    文章來源:國際在線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5-12-24

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針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主動謀劃,努力進取,對外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認清長遠趨勢  

習近平:認識世界發展大勢,跟上時代潮流,是一個極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課題。中國要發展,必須順應世界發展潮流。要樹立世界眼光、把握時代脈搏,要把當今世界的風雲變幻看準、看清、看透,從林林總總的表象中發現本質,尤其要認清長遠趨勢。  

2014年11月28日至29日,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他指出,我們着眼于新形勢新任務,積極推動對外工作理論和實踐創新,注重闡述中國夢的世界意義,豐富和平發展戰略思想,強調建立以合作共赢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提出和貫徹正确義利觀,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提出和踐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真實親誠的對非工作方針。  

國務委員楊潔篪曾在《求是》上撰文稱,從2013年3月到8月不到半年時間裡,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和多雙邊結合,已同一百多位外國國家元首和領導人會見接觸。如此算來,期間新一屆領導班子平均不到兩天就見一位外國領導人。  

2013年全年,習近平總書記出訪四次,足迹遍及五大洲,對十三個國家進行了國事訪問,在四次重要的國際多邊會議舞台亮相,與數十個國家或地區領導人會見。2014年,出訪七次,足迹遍布亞洲、歐洲、拉美和大洋洲的18個國家。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馬振崗在評價習近平外交戰略新特點時稱,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科學判斷時代潮流的發展大勢,準确把握國際形勢和環境的變化特點,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針延續性與穩定性的基礎上,以戰略的高度和前瞻的視野因應國際因素的變化,拓展創新,全面推進外交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積極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道路。  

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蘇長和表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外交戰略方面有許多新論述、新觀點、新思想,突出了外交工作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他獨具特色的外交觀與戰略理念。  

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  

習近平:我國已經進入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階段。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同國際社會的互聯互動也已變得空前緊密,我國對世界的依靠、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在不斷加深,世界對我國的依靠、對我國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我們觀察和規劃改革發展,必須統籌考慮和綜合運用國際國内兩個市場、國際國内兩種資源、國際國内兩類規則。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認為,現在中國雄心很大,習近平總書記的政治外交意識很強,并且外交操作是基于實用主義基礎上的積極進取,是在穩定大國關系的前提下,積極推進中國的外交議程,是把鄧小平的“韬光養晦”和“有所作為”進行了重新塑造。  

金燦榮說,習近平始終注意穩定與美國、俄羅斯和歐盟這“三強”的關系。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定位當中,世界大國現在是分成兩類:一類是有世界影響力的,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歐盟,它們的影響是全球性的;還有一類是有一定事件影響力,主要是地區大國,其中包括日本、印度、巴西等。“三強”穩定了,中國大的外交盤子就穩定了。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表示,當今的中國外交,是對過去60多年新中國外交之路的成功延拓,是有重大意義的新發展、新跨越,是對以往外交戰略思想與外交實踐的繼承和創新。中國外交以此為起點,走向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所長王帆表示,當前中國和國際局勢都處于轉型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一屆領導集體總體思路是展開全方位外交:将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和多邊外交相結合。  

絕不犧牲國家核心利益  

習近平: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走和平發展道路,同時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要堅持不幹涉别國内政原則,堅持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争端,反對動辄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國防大學教授李大光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的正确指引下,我軍事外交以創新理念和積極實踐赢得了良好開局。從推進大國軍事關系到構建有利的周邊環境,從為提升戰鬥力創造平台到争取國際輿論鬥争主動權,全面表現出新一屆中央軍委的外交風格。通過研究近年來我軍軍事外交活動和習近平主席一系列軍事外交實踐,可以看出習近平主席的軍事外交思想的内涵和特色。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晖認為,中國的大國外交獨具特色。中國不幹涉别國内政又不無所作為。中國堅持不幹涉别國内政原則,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主張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争端,反對動辄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主持公道,伸張正義。中國主張結伴而不結盟,在堅持不結盟原則的前提下廣交朋友、深交朋友。  

蘇曉輝表示,中國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中國堅持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不允許外部勢力幹涉中國内政,高度警惕和防範國際上各種反華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中國不會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國努力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與周邊環境。發展始終是中國第一要務。外交依靠發展、服務發展、促進發展,積極維護有利的外部發展環境。中國不容許在家門口生事,不容許他國為一己之私擾亂地區和平穩定的大局。  

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和多邊外交相結合  

習近平:要切實抓好周邊外交工作,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切實運籌好大國關系,構建健康穩定的大國關系框架;切實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切實推進多邊外交;切實加強務實合作,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切實落實好正确義利觀,做好對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義融利;切實維護我國海外利益,不斷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強保護力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認為,中國與鄰國的關系曆史遠久,因此,脫不開曆史的積澱,但是,現實的關系更具多樣性和複雜性,這需要用新的理念和手段來處理。長期以來,中國奉行的是“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和睦鄰、富鄰、安鄰的周邊戰略思想。  

北京交通大學中國企業兼并重組研究中心教授張秋生說,習近平主席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成為新一屆領導人創新周邊合作的最大亮點,引起國内外廣泛關注。  

國家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會常務副主席吳建民認為,中國外交包含四個大方面:大國關系、周邊關系、與發展中國家關系以及多邊外交。習近平總書記領導下的中國外交是全方位的,在上述四個領域裡均取得了明顯的進展,既保持了連續性,又有新的突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晖認為,對中國長期友好而自身發展任務艱巨的周邊和發展中國家,中國更多地考慮到對方利益,開展合作時更注意多予少取,絕不搞損人利己,以鄰為壑。在多邊外交方面,中國呼籲并積極推動增加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話語權。另外,針對日益拓展的海外利益,中國不斷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強保護力度。  

上一條:中國外交的“和平牌”與“和實力”——寫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0周年之際
下一條:習近平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重要講話

 
湖南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網 版權所有 中國 湖南 電話:0734-8281070 郵編:421001 郵箱:908021795@qq.com
舉辦單位:湖南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研究會 承辦單位:2003网站太阳集团形勢與政策教學與研究中心
項目支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9JDSZK042) 湖南省社科基金高校思政教育研究項目(09B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