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8日
明年年底前,城鎮小區将補足配齊幼兒園;至2016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将達到75%左右。日前,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财政部印發《關于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意見》,公布了上述目标。
娃娃去哪兒 “入學難”觸動社會痛感
現在,送孩子上幼兒園已成為大多數家庭的必然選擇,随之而來的“入園難”問題也日益凸顯。“入園難”是一種社會痛感的籠統表達,在不同地區有不同表現。在大中城市,它表現為優質教育資源、尤其是公辦幼兒園學位的稀缺,以及稀缺資源分配的不公;在新興城鎮以及部分農村地區,則表現為資源配置的不足,一些地方的孩子甚至沒有幼兒園可上。
“入園難”“入園貴”涉及千家萬戶,與每一個孩子息息相關,不隻是一個家庭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國家問題。
回應群衆期盼 緻力解決“入園難又貴”問題
2011年至2013年,我國實施了第一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截至2013年底,中國在園幼兒增加918萬人,相當于過去10年增量總和,“入園難問題初步緩解”。
但普惠性資源依然不足,留守兒童、流動人口子女等困難群體“入園難”問題比較突出。現有的幼兒園難以滿足适齡兒童接受公益普惠學前教育的需求。
二期行動計劃繼續把發展公辦園作為擴大普惠性資源的重要舉措,并從各個方面回應了群衆期盼。
1. 幼兒園建設方面
>> 各地逐年安排新建、改擴建一批公辦園,并加大農村公辦幼兒園建設力度。
>> 各地根據普惠性資源布局和幼兒入園需求,認定一批普惠性民辦園。
>> 2015年底前,各地就要出台認定和扶持普惠性民辦園辦園實施辦法。
>> 2015年底前,城鎮小區按國家和地方相關規定補足配齊幼兒園。
2. 幼兒園師資方面
>> 各地要通過多種方式補足配齊各類幼兒園教職工,有條件的地方,出台公辦幼兒園教職工編制标準。
>> 民辦園方面,各地要引導和監督其足額足項為教師繳納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
>> 各地通過生均财政撥款、專項補助等方式,支持解決好公辦園非在編、農村集體辦幼兒園的教師的工資待遇問題,逐步實現同工同酬。
>> 各地可聘任優秀的幼兒園退休教師,到教師資源短缺的農村地區任教,或開展巡回支教。
>> 2015年底前,各地要完成對幼兒園園長和教師的全員專業培訓。
3. 家庭學前教育投入方面
>> 各地要按規定程序調整保教費收費标準,将家庭負擔控制在合理範圍。
4. 授課内容方面
>> 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内容,要求小學一年級堅持“零起點”教學。
政策助力 讓普惠性幼兒園實至名歸
理論上講,公辦和民辦這兩種方式都能滿足孩子入園的需求,但是不同成色決定了孩子所享受公共福利的差别。
有人曾提議,幼兒園應該全部收歸公辦,以方便配置資源,保障社會公平。但,如果幼兒教育都由公辦買單的話,一方面會加大地方的财政負擔,另一方面,“公進民退”也會造成重複建設形成資源浪費。
正因如此,民辦公助一直是社會呼籲入園平等的治本之策。即将實施的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也給出了明确答案:各地将根據普惠性資源布局和幼兒入園需求,認定一批普惠性民辦園。
這對民辦幼兒園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不過,在具體操作中,公辦與民辦的界限在哪裡,又該如何融合?既然有了普惠性民辦園的提法,自然也需要有具體措施跟進,讓其實至名歸。
>> 首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即一般民辦園能夠勝任的應由其自行承擔。允許幼兒家長自由選擇,尊重不同消費選擇對市場的培育作用。
>> 其次,新建與改擴建的普惠性民辦園則應當優先保障低收入群體、滿足人口密度低地區人群的需求,讓“補不足”起到兜底作用。
>> 再次,讓每個入園的孩子在收費、設施條件與教育方面基本實現均等化。
“把娃娃的事當成天大的事”,把衆多家庭的共同痛點視作改革的着力點,真正把“入園難”當成一個國家議題。“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就是這樣一種引領,個體、家庭、政府,乃至全社會都應該一起關注學前教育,關注孩子們的成長,關注國家和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