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11日
近日,一老人領取異地社保被要求開具“健在證明”的消息流傳于網絡。前有“證明你媽是你媽”的“天大笑話”,現又有“證明自己還活着”的無奈之舉,各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證明,引來不少人感同身受的吐槽。這一類尴尬怎樣才能破除?
那些你想象不到的奇葩證明
領社保 證明自己還活着
泉州市區的黃阿婆原來在邵武市工作,社保地就在邵武市。退休後,邵武的社保中心每年都要求張大爺寄一張證明黃阿婆還活着的“健在證明”,才有資格領取社保金。
出境遊 證明“我媽是我媽”
北京市民陳先生一家三口準備出境旅遊,需要明确一位親人為緊急聯絡人,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母親。可問題來了,需要書面證明他和他母親是母子關系。最終這一難題的解決,得益于向旅行社交了60元錢,就不需要再去證明他媽就是他媽了。
換殘币 開“非故意燒毀錢币”證明
湖北宜昌的林師傅不小心把10塊錢掉進了煤爐裡,燒缺了個角。銀行要求他找社區開一個非人為故意的證明,才予以兌換。
住院報銷 被要求開“摔倒證明”
四川一老太在烏魯木齊火車站不小心摔倒住院,之後她回四川老家報銷住院費,卻被要求開具“摔倒證明”。
辦保險 開“氣象災害證明”
記者以保險理賠需要開具一份風力氣象證明為由,聯系湖北黃岡市氣象局公衆氣象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表示,能開具過往時間段最大風力等氣象情況的證明,每份600元,“覺得太貴具體辦理時價格可以協商”。
辦醫保卡 證明“女兒是你女兒”
深圳市民郭先生在為女兒辦醫保卡時,就被要求“證明你女兒是你女兒”。
為何會出現“證多症”?
公共信息“私有”,便民服務存在短闆
事實上,各類奇葩證明暴露出公共信息服務存在短闆。在公民的戶籍、醫療、教育、就業、婚姻、生育、違法犯罪等身份信息管理上,處于分散、割據、不系統的碎片化狀态,一些政府部門之間壁壘森嚴,信息不能共享,無法跨行業、跨部門查詢公民的相關信息,部門與部門之間又互設門檻,導緻公民不得不在各個政府部門之間來回折騰。比如,公民的戶籍信息很零碎,隻要分戶,就無法從戶口本上看出直系血親關系,自然無法證明公民與原戶籍上的家庭成員的身份關系,需要找原始戶口遷移證明彼此的關系。公民的婚姻關系也沒有與戶籍部門聯通共享,給有的人犯重婚罪留下了制度漏洞。
由此可見,老百姓之所以會為了一紙證明跑斷腿,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政府各部門“信息私有”的固有思維和格局,各部門之間對于所擁有的數據信息缺乏有效的傳輸,公衆不得不自己變身為部門信息的“傳輸帶”,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便民服務變成了“累民服務”。
審批事項太多,相關職能部門相互推诿
證明過多過濫,除了審批事項太多外,還因為原本應由相關職能部門之間相互核實,但同級職能部門之間卻互相推诿。說白了,就是要審批的事項很多,可誰也不願擔責。“部門A說需要部門B的證明,而部門B說沒有部門A的證明我用什麼來證明”的案例并不少見,就像是你要給我蛋,才能孵出雞,而我說你要給我雞,才能生下蛋。而這樣的僵局,卻往往托人托關系就能打破。
誠信缺失的社會必須承擔的高成本?
也有人認為,這些反複論證、需要證明的表象背後,是缺失誠信的社會必須承擔的高成本。
然而,不少讓人感覺莫名其妙的證明最後以交錢或其他方式“收場”的尴尬,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其實不少證明并非非要不可。
如何破除“證明自己活着”式尴尬?
打破信息壁壘,減少不必要審批
如何根治證明過多過濫過奇問題?首先,必須打破政府職能部門間的信息“壁壘”,讓信息能夠在各職能部門間無阻礙“通行”,從而打通信息共享的“最後一公裡”。其次,應全面取消各級政府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定期清理行政審批項目,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按法定程序及時取消、調整行政管理權限,并向社會發布。
各級政府部門有必要結合簡政放權的時代要求,與時俱進地對需要當事人提供的材料事項進行梳理,能免的就免、能簡的就簡,從源頭上減少對證明的需求。遇到疑問應由政府部門查證,而不是老百姓跑腿,主動承擔起本身職責。
信息化時代:讓數據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腿
“證明自己還活着”式的尴尬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但類似的麻煩卻天天在上演,破解這個問題,政府服務要不斷深化、細化和完善,實現部門之間“一網通”。信息化為現代社會治理提供了這樣的可能和便利,應建立一套居民基本情況大數據庫,各職能部門聯網管理,實現跨部門、跨省市信息共享,讓數據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腿。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在提倡簡政放權的今天,現有的改革成果與老百姓的期盼仍有不小距離。民衆對政府提出了更高的“監管”和“服務”要求。落到紛繁複雜的各種“證明”上,想來最期望無非是一張身份證就能證明“我是我”,證明“我媽是我媽”,證明“我還活着”,這一切都需要憑借背後強大的信息支撐。
(綜合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西安晚報、大河報等,吳麗娜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