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光臨,湖南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網!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形勢與政策 >> 教研參考 >> 正文
今天是:     

關于加強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的思考

作者:陳華棟(…    文章來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年第11期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1-11-23

[摘 要] 形勢與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徑。目前“形勢與政策”課建設還存在隊伍建設不力、教學研究步伐不夠、與學校教學體系尚未融為一體、教學方法較為單一等問題,為此,需從課程體系設計、教師隊伍建設、教學形式載體、教學内容手段、課程考核形式等方面加以改進創新。

[關鍵詞] 形勢與政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号]D643 [文獻标識碼]A [文章編号]1009-2528(2010)11-0076-03

形勢與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徑,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形勢的發展和高校育人内在需求的變化,“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建設需要在已有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學内容、教學環節、課程載體、課程形式等多方面改進創新,不斷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

一、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大多數高校在“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能按照教育部社科司制定的教育教學要點,緊密結合國際國内形勢變化和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制定教學計劃,設計教學内容,創新教學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具體推進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具體來說:

1.教師隊伍建設尚待加強

“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效果如何,教師隊伍是關鍵。通過調查發現,“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效果較好的高校,其師生比例通常不高于1:300。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是按照1:1000左右的比例配置“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的,甚至有個别高校隻有個位數的教師。從隊伍學科背景來看,理工科院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理工科專業畢業的居多,他們的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知識儲備相對有限。在教師隊伍的長期建設上,絕大多數高校都沒有較為成熟和系統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的進修與培訓計劃,更談不上長遠的選拔與培養機制。

2.教學研究步伐不夠

從課程自身特點出發,“形勢與政策”課需要緊抓時事熱點、深入分析重大問題,形成針對性強的教學提綱,這就對教師的理論水平提出了較高要求。但事實上,大部分授課教師都是兼職的,包括輔導員、行政幹部以及部分專業教師等,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去考慮課程體系規劃、進行教學理論研究,更不可能去精心設計教學内容,因此,對他們的考核和評價除了“學生評教”一項指标之外,其他指标都顯得較為蒼白,執行起來也十分困難。除去完成“不得已”的課程教學外,他們也很少撰寫專業論文,不關注“形勢與政策”課相關課題的申報。

3.與日常教學體系尚未融為一體

近些年,教育部多次召開專題研讨會,對“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和建設提出了較為明确的指導意見,但在很多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至今仍沒有同高校的日常教學體系有機地融為一體。從學分和課時安排看,“形勢與政策”課僅為1個學分,卻要求有18個課時和筆試環節,以每周2個課時計,至少有9周的課程,在教學安排上存在不少困難。很多高校對“形勢與政策”課随意的教學安排,客觀上使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不夠重視,不少學生都将其視為“可逃課”之列,課堂出勤率不理想。

4.教學内容全面實施難度大

“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教學内容與時事、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為此,要提高教學效果,就需要在課堂教學、實踐實習、課程論文、調研調查、反饋評估等各方面精心準備。但目前不少高校對該課實踐實習環節重視不夠,對任課教師的考核沒有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既沒有明确的硬性指标,也沒有強有力的約束監督。任課教師對學生課程論文的質量要求不夠嚴格,對課外實踐的指導很少。不少學生參與的社會調查都停留在問題的表面,隻是走走形式,沒有真正達到培養學生、鍛煉學生的目的。

5.教學手段及形式單一

與其他課程相比,“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除課堂教學外,僅有少量的結合熱點的主題報告和學術講座。教學手段不夠先進,不少教師在教學中隻是照本宣科,沒有精彩的PPT課件,也沒有豐富的影像、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料,更談不上高質量的講義。此外,教師人數少而聽課學生多,每位教師要承擔若幹個大班的教學,這也給教學手段及形式的豐富帶來了不少困難。

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創新的五大舉措

1.加強教學管理的創新

“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創新的前提是要轉變課程體系的設計思路。結合前文所分析梳理出的問題,在教學管理方面,我們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作出改變:

(1)在現有基礎上,對“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和管理作進一步的嚴格要求。比如,在教學時間安排、課時學分計算、作業、考試等方面參考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的相關規定執行,推行無差異化原則,明确“形勢與政策”課的重要地位,強調加強該課程建設的重要性。

(2)就管理體制而言,高校可視本校情況決定“形勢與政策”課的歸屬。由學校學生處、宣傳部門管理的,如果教學效果良好,可保留原有歸屬。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可将“形勢與政策”課納入2003网站太阳集团或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進行統一管理。這樣既可以充分依賴2003网站太阳集团或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師資,挖掘相關專業特色優勢,還可以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的學術水平,進而保證“形勢與政策”課能得到長期而穩定的發展。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創新

(1)就知識結構而言,“形勢與政策”課要盡量選任思想政治教育及相關專業的教師承擔,學校要對該課程教師的工作量進行同等計算,要對該課程教師年度發表論文提出同樣要求。如果不得不從輔導員或行政人員中選任兼職教師的話,所占比例應不超過40%。在選拔人員時,要優先考慮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專業背景,并有一定的學術科研能力的教師。

(2)逐步推行“形勢與政策”課教師資質認證制度。與其他專業教師上講台需持有教師資格證一樣,教育部門也要提出明确要求,組織專門針對“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的資格考試。考試的具體科目可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政治學原理、世界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等,考試通過者方能獲得“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上崗資格證。

(3)制定并實施“形勢與政策”課教師中長期業務培訓計劃。由主管部門牽頭,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實力較強或“形勢與政策”課建設較好的高校,共同策劃,一年一次進行集中培訓,也可借鑒中宣部、教育部推行的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幹教師進行輪訓的做法,務求培訓工作的實效性。

3.加強教學形式載體的創新

(1)結合重大事件的紀念活動進行專題教育。比如,2010年是個紀念意義重大的年份,包括鴉片戰争爆發170周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60周年等,“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需要緊抓這些事件,深入挖掘,策劃“愛國、實踐、奉獻、責任”的專題教育,談成才、談就業、談發展,既強調國家視角,提升課程深度;又立足學生實際,保持課堂活力。

(2)設立興趣小組。在“形勢與政策”課的建設過程中,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适應能力。通過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小組、預防“艾滋病”教育小組、就業指導小組等,整合不同學科的教師資源,認真組織教研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不斷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發展能力。

(3)創建網上學習城。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截止至2009年12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84億人,較上年增長28.9%,其中,50.1%的網民年齡在20-39歲之間,24.3%的網民文化程度在大專以上。在校大學生95%以上都經常接觸網絡,40%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2小時,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工具。“形勢與政策”課的教育教學也要适應大學生行為習慣的變化,探索“形勢與政策”網上學習模式,使網上學習成為課堂學習的有益補充。

4.加強課程内容手段的創新

(1)增加知名專家報告講座和高水平學術論壇活動的比重。比如,結合禽流感問題邀請衛生專家做公共疾病危機及預防專題報告,結合世界金融危機邀請經濟學家做“金融海嘯背景下中國經濟困境與機遇”的主題報告,等等。

(2)增強課程實踐環節的要求和考核。“形勢與政策”課實踐性很強,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适當增加對實習實踐的要求,依托學校、社區及教師資源,聯系教育基地開展培訓,聯系知名企業進行實習,聯系政府部門作好指導,聯系基層農村體會生活,讓大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

5.探索課程考核形式的創新

(1)創新答題形式。與建立“形勢與政策”課的網上學習模式相配套,可将“形勢與政策”課的傳統筆試轉移到網上,設計試題庫,通過統一身份認證後進入系統,随機生成試卷,答題成績結合答對題目數量、答題時間等要素進行綜合評定。這樣既減少了抄襲的可能,也給學生留下了發揮的空間。

(2)創新考試形式。“形勢與政策”以往的考試多是一考定勝負,引入網上答題後,就有可能改變這種情況。比如:在一個學期中給學生5次答題機會,學生可重複答題,成績最好的分數作為本學期“形勢與政策”課考試的最終成績,這将更有助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劉桂珍)

上一條:“形勢與政策”精品課程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下一條: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精品化建設的思考

 
湖南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網 版權所有 中國 湖南 電話:0734-8281070 郵編:421001 郵箱:908021795@qq.com
舉辦單位:湖南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研究會 承辦單位:2003网站太阳集团形勢與政策教學與研究中心
項目支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9JDSZK042) 湖南省社科基金高校思政教育研究項目(09B16)